有福之州

景区公园

福州公园汇总(鼓楼篇)—— 西湖公园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 https://pa
  • 日期 : 2024-09-03
开放时间:5:30-22:30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湖滨路71号
电话:0591-83783655

交通
途径西湖公园或西湖公园周边的线路有20多条线路:
  (1)“西湖”公交车站:1、54、65、66、70、74、88、100、109、111、200、335路;
  (2)“湖头街”公交车站:1、16、74、77、88、100、105、118、160、200、320路;
  (3)“西门”公交车站:1、65、74、88、100、111、335路;
  (4)“屏山”地铁站:地铁一号线;


门票
  (1)公园免门票,游客免费入园参观;
  (2)福建省博物院免费开放;

 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,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,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,被人称为“福建园林明珠”,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,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。公园总面积46.48公顷,其中湖面面积29.21公顷。西湖公园为典型古典园林“一池三山”布局,由开化屿、谢坪屿、窑角屿组成,通过柳堤、飞虹桥、玉带桥、步云桥联接,融合大梦山成就山水一色,主要景点有:仙桥柳色、大梦松声、荷亭晚唱、桂斋、湖心春雨、湖天竞渡、诗韵宛在、击楫碑、开化寺、古堞斜阳、西湖美、西湖书院、西湖社、湖山胜处、鉴湖慕鱼等。

西湖景点

湖心春雨
  湖心春雨”为福州西湖的绝佳景观,是明代诗人徐熥题写的西湖旧八景之一。由于湖心岛的东向和西南向湖面宽阔,并与大梦山、象山遥相对应,每当风来临,东南来风被风阻挡,雨水借助风势在湖心亭周边回旋,雨注风斜,东西交织,如同织布机上的经 纬梭织,别有情趣。透过雨烟远望诸峰,犹如一巨幅泼黑画屏。沈钟题诗:“我爱湖心亭,凭栏看春雨。”


开化寺
  开化寺原是明代进士谢廷柱私宅旁一小庵,明嘉靖年间知府汪文盛捐资建寺,标开化之名。现有建筑为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福建总督金世荣重建。寺院布局上,大门三楹,中为正殿,后为禅堂,两翼钟鼓楼。1994年,开化寺重修。1998年修葺一新,使这一古景焕发青春。庭院内种植珍惜花木,花卉盆景等,宋荔、古榕历千年沧桑而生机勃勃,三株波斯皂荚是从波斯(今伊朗)引进。


击楫碑
  民国四年(1915年)5月7日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所立的碑石,高2.44米、宽 1.04米,上书“击楫”二字,每字约1米见方,遒劲有力。“击楫”,为敲打船桨之意,其典出于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之事。许世英立此碑石,借用了历史上祖逖北伐的典故表达他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“二十一条”的决心。



宛在堂
  原系闽中诗人纪念堂,明正德年间诗人傅汝舟营建,以其《拟筑宛在堂奉招石门隐君》诗中有“城外西湖烟雾光,孤山宛在水中央”句,故名曰“宛在堂”。建成后邀诗友在此隐居,一时诗人云集,传为佳话。1998年,宛在堂经重修为仿木结构,堂为一大开间,装饰为仿古式样,门为双开插门,窗采用传统 的精美花格玻璃透窗;其中设置了仿古石木桌椅。宛在堂古朴典雅,娴静清幽,既可观西湖风景,又可品茗憩息。



更衣亭
  更衣亭,始建于五代,相传是闽王王延钧与皇后乘船游湖时,在此更衣休息而得名。原亭为木构,呈“亚”字形,后被毁灭。1950年在宛在堂前湖边重修,亭为木构,周围回廊并有栏杆。更衣亭旁,为诗廊。诗廊依山就势,由廊、亭、楼相连而成,长约80米,其南连“更衣亭”,西接宛在堂,形成单独的小院。




湖天竞渡
  “湖天竞渡”为西湖著名的旧八景,也称十景之一。1914年,开化屿沿湖岸边建一船亭,1954年又重建,1958年重修。亭为木构,两层,形似停在岸边的船。1985年重修船形亭,将此命名为湖天竞渡。2000年木构船亭改为水泥构筑,伸向湖面亦改为平形仿画舫,让人欣赏远山烟云开敝之妙趣,也是观龙舟竞渡之佳地。


仙桥柳色
  柳堤建于1930年,宽8米,长139米,中段为桥,因两侧植柳,故称柳堤。1985年拓宽堤面达18米,高低两层堤面,种植垂柳、碧桃及花灌木。春来佳日,柳丝泛绿,桃花似火,远望如湖中锦带,乃“仙桥柳色”之胜景。夏秋垂柳拂面,清荫凉爽。临桥眺望,青山绰影,绿色泛舟,另有一番情韵。明代大学者徐熥曾题诗:“迎仙桥畔万条丝,淡荡春风二月时。知是踏青归去晚,几多游女唱杨枝。”


桂斋
  桂斋原系宋李纲祠旁附属建筑,植有桂花两株,取李纲晚年在福州居住的房屋名称“桂斋”为名。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,林则徐奉命入广东,在潮州途中病逝。咸丰元年(1851年)六月十二日,人们遵照他的意愿,奉遗像祀于桂斋,为福州最早的林则徐祠堂。


禁烟亭
  为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90周年,1929年6月3日(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),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禁烟委员会于西湖修建禁烟亭。亭中立禁烟亭碑,碑高1米、宽0.55米、厚0.12米,碑刻正面“禁烟亭”三个大字为沈葆桢曾孙、林则徐外玄孙、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觐寿所题,背面为师从沈觐寿的蒋平畴所书王景岐诗文:“虎门潮汐淘难尽,九十年来功未成。传檄有词惊岛国,投荒何路挽天京。忍看洪水行无阻,愿借炎风洗不平。万里孤臣千载泪,自家人自坏长城。”


鉴湖慕鱼
  位于开化屿东端,壁画上刻有宋朝赵汝愚品题的“西湖八景”和2000年何振岱品题的“西湖后八景”。向西拾级而上有湖山胜处、鉴湖亭。湖山胜处亭在宛在堂后,前临镜湖亭侧。李拔题联:“何须踏雪孤山,始有客来载酒;正好乘凉六月,那无人在题诗。”后亭圮碑存。


古堞斜阳
  古时,福州西湖之南面为城,“古堞斜阳”为明代福州西湖古八景之一,主要指湖上黄昏之景。城楼背向山岭,古城临湖压波。日暮时分,斜阳欲下,一抹黄金余晖洒在城堞上。夕阳映粉堞,湖水泛潋滟,摇船于水中直待月光晃涟漪,正是“古堞斜阳”的写照。


三百三十有三士石
  三百三十有三士亭记/吴迈七绝诗 这是一块集廉政佳话和爱国情怀诗作于一体的石头碑刻。正面记载着清代的一段廉政佳话: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恩科乡试,福建学政朱筠任主考官,其拒收参试生员所送之礼,只让学、科两试通省前列333名的生员每人献一块刻有名字的石头,在学院署聚山建亭,命名为“三百三十有三士亭”,并撰《三百三十有三士亭记》。背面镌刻着爱国律师吴迈的七绝诗作,是在九一八事变、丧权辱国的《淞沪停战协定》签订,以及福建事变爆发后,于1933年12月所作,激励广大民众勿忘国耻,驱逐列强,复兴中华。



荷亭晚唱
  “荷亭晚唱”为福州西湖明代古八景之一。荷亭位于西湖西岸,大梦山麓,三面临湖,一面背山。四方有栏,于方池中遍植荷花,传说林则徐曾移植江南荷花珍品“五品荷”于其中。现荷亭为1986年重建,2004年修葺,题联“胜迹犹存艳说荷花五品,名斋宛在欣看桂树双株”尤显荷亭依托桂斋而建之新姿。


盆景园
  福州解放后,仓山碧林园主人何庆嵩被引进西湖公园工作。他爱好园艺,是颇负盛名的盆栽高手,随其入园的1000多盆盆栽盆景是西湖公园盆景园首批盆景。1998年,又引进了原五一苗圃盆景,并营造假山叠水,使盆景园更具古典园林特色。

西湖美
  原为开化寺南面万字亭旧址。1985年整治西湖时,在原亭址铺植草皮,四周种植各种花木,并设置一方平潭海蚀石,形似慈母亲吻女儿,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题词“西湖美”。


林则徐读书处
  林则徐因父病逝回乡守制期间重浚西湖后,在皇华亭故址重造李纲祠堂,并在祠旁架屋三椽建桂斋,并表示退老时要在此攻读。1905年,建“林文忠公读书处”,镌嵌林公线描画像于墙上,半亭内前置石桌凳,依稀可从当年“放眼世界”先贤的勤勉身姿中,领略其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博大胸怀。


兰花圃
  福州西湖兰花圃始建于1957年,时称“兰苑”,是当时全国四大兰圃研究中心之一。1961年2月,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福州西湖时赠予春兰名品“大富贵”,并题写了“兰花圃”匾额,从此西湖公园“兰苑”更名为“兰花圃”


菊花园
  菊花园中遍植各种珍惜名贵的品种大菊、各色小菊和造型菊。以“菊韵•群英竞艳”为主题,共计展出小菊10000盆、大菊2000盆,以及9组造型菊。其中围绕着菊花园设置品种展示台,主展台环绕整个菊花园,展示多种多样的菊花品种,以飨菊花品种爱好者和广大摄影爱好者。


大梦松声
  大梦山,又称廉山,山上有明太守江铎手书题字“廉山”石刻。古时,此山东至迎恩亭,西临平章池,周围二里,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,松竹滴翠,山以苍秀可爱奇石众多而著名。民国时山上修“梦山亭”,凭亭远眺,三山二塔耸立,旗山、鼓山相对,青山环抱,闽水绕城,廉峰秀外。1956年重建梦山亭,2009年于山顶新建梦山阁,是观西湖全景之佳处。


遗爱亭
  遗爱亭于2009年西湖梦山景区改造时所建。亭中石碑乃清道光元年(1821年)福建按察使吴荣光所立,见证了清代疏浚福州西湖的历史。石碑题刻《重立潘敏惠、福文襄浚湖河二碑记》,内容为乾隆年间福建巡抚潘思榘《重浚福州西湖碑记》和闽浙总督福康安《重浚福州会城湖河告成碑记》,以及吴荣光所题跋语。此碑原立于湖滨小学内,景区改造时移入西湖书院汶疏池旁。因原先两块碑记已先后遗失,此乃后人找出原拓本镌刻,重立于此,故称遗爱亭。


萨氏赐茔图铭
  《萨氏赐茔图铭》 该摩崖石刻刻于1672年前后,共48字,大意为:大梦山之南,墨池水波粼粼,风光秀丽。明景泰帝的老师,礼部侍郎萨琦由皇帝钦赐祭葬于此,并在山下建有祠庙。此处风水极好,其家族世代在朝为官,备受皇帝表彰,子孙平安昌盛。石刻铭文作者林文与萨琦同为明宣德五年(1430年)进士;镌刻者萨容乃萨琦后六代,是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武举。


西湖书院
  西湖书院是现福建师范大学前身,为福建四大书院之致用书院,由福建巡抚王凯泰于清同治十二年(1873年)在福州西湖旁创办。原西湖书院内设致用堂,取“学以致用”和“通经致用”之意,次年改称致用书院。光绪年间(1875—1908年)书院移到乌石山范公祠(范承谟祠堂)左近,后建有“十三本梅花书屋”。现西湖书院于2009年在动物园旧址上修建而成,建有三公祠、十三梅亭及墨池。


湖山胜处
  湖山胜处 福州西湖开化寺之背称后山。先时有亭台梵宇,后倾圮。明万历十五年(1587年) 郡守江铎建亭于山巅,匾曰:“三山别岛。”因孤山面对三山,四周环水,故得名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年) ,潘思榘重浚西湖又修亭于山上,仍用“三山别岛”之名。旧时,山上怪石嵯峨,松柏葱郁,远观近眺,西湖美景千态万状,尽入眼底,为全湖之胜,福州知府李拔题后山为“湖山胜处”。现主要由寻芳榭、鉴湖亭、假山、鱼池、照壁等组成。“鉴湖慕鱼”照壁上刻有“西禅晓钟”“澄澜曙莺”“湖天竞渡”等西湖古八景和鱼跃龙门等浮雕,记载着西湖历史的变迁。鉴湖亭匾额乃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,楹联则是明末大学士黄道周草书“荐馨好撷涧边草,养证无挠山下泉”。


文化典故
唐、五代时,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,在此建造亭、台、楼、榭、湖中设楼船,西湖遂成御花园。南宋淳熙年间(1174-1189年),福州知府赵汝愚又在湖上建登澜阁等建筑,更富盛景。清道光八年(1828年)林则徐为湖岸砌石,文人雅士相继而至。因在福州之西,故名西湖。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,当时面积仅3.62公顷。

解放后,政府多次拨款修善,扩建,特别是2001年,清淤挖泥,建截污管道,重建,扩建旧景点,经修复后的西湖,真正是"山复整妆,湖复易容",神彩顿开。西湖现在总面积约45公顷,水面面积约30公顷。它通过柳堤桥、步云桥、玉带桥、飞虹桥,把西湖中的开化屿、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。整治后的西湖景色愈见秀丽,遐迩闻名。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、紫薇厅、开化寺、宛在堂、更衣亭、诗廊、水榭亭廊、鉴湖亭、湖天竞渡、湖心春雨、金鳞小苑、古堞斜阳、芳沁园、荷亭、桂斋、浚湖纪念碑、盆景园等。

西湖公园系三个小岛组成,分别由柳堤桥、飞虹桥、步云桥、北闸桥边接而成。犹如三块翠玉镶嵌在碧水之中。园内长堤卧波,垂柳夹道。悦虹桥东,有建于唐代的开化寺,现辟为园林花卉和工艺品展列所。寺后宛在堂为明代闽中诗人傅汝舟的别墅,取诗名“孤山宛在水中央”之意命名,现为傅汝舟纪念堂。过步云桥到荷亭,林则徐在此为北宋李纲建祠,并架屋三椽,植桂,取李纲晚年住年桂斋而名。斋旁建林则徐读书处。夏日观荷,秋则闻桂,风景优美,怡然自得。北闸桥又称玉带桥,连接窑角屿,此处为全省展览中心,省博物院拥有展品达10万件之多。林则徐逝世140周年之际,立铜像于馆前草坪上,凭吊瞻仰之人,四时不绝。

有乡贤林承强七律诗赞曰:

步云河畔彩霞香,

开寺游人迷盛唐。

大梦松声溶画谱,

仙桥花道洒阳光。

湖天竞渡隐风雨,

堤柳飞虹映水鸯。

玉带流金春烂漫,

文忠振国业辉煌。



来源:https://park.fzsylzx.cn/guideweb/#/guide/detail?parkId=24

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


 

推荐活动

关注我们

本站部分图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问题请通知我们处理!